了凡四训常识网
标题

佛教初入中国经历了什么

来源:了凡四训常识网作者:时间:2023-05-26 16:05:09
佛教初入中国经历了什么 梁代慧皎《高僧传》记载此事云:「汉明帝梦一金人于殿廷,以占所梦,傅毅以佛对。帝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往天竺。愔等于彼遇见摩腾、竺法兰二梵僧,乃要还汉地,译《四十二章经
佛教初入中国经历了什么

梁代慧皎《高僧传》记载此事云:「汉明帝梦一金人于殿廷,以占所梦,傅毅以佛对。帝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往天竺。愔等于彼遇见摩腾、竺法兰二梵僧,乃要还汉地,译《四十二章经》,二僧住处,今雒阳门白马寺也。」因此在佛教史上,多以汉明帝永平十年(六七),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以白马驮经像来华,是为佛教传入之年。明帝为纪念白马驮经,将二僧所住的鸿胪寺改名为「白马寺」,成为中国第一座佛寺。尔后,凡僧尼所住之处即称为「寺」。白马寺被后世佛弟子尊为「祖源」和「释源」,而二僧所合译的《四十二章经》,也成为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

继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之后,陆续有梵僧来华,他们主要经由丝路前来。然梵僧弘化有显著事迹者,始于东汉末年以洛阳为中心的译经工作。据《开元释教录》载,从桓帝到献帝(一八九-二二)的四十年中,译有经典一八七部三七九卷,这说明中国佛教开始了较大规模的发展。而译经高僧中以安世高和支娄迦谶最具代表性。

安世高,原为安息太子,东汉桓帝建和元年(一四七)东来洛阳,二十余年间,致力译经,共译出《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四谛经》、《八正道经》等三十余部,多为小乘禅数「阿毗昙」之学,是中国早期传译小乘思想的第一人。其次第禅观的修行及传译的平易精简,对佛教的传播贡献卓著,是中国早期佛学流布的奠基者。

支娄迦谶(简称支谶),大月氏人,桓帝末年游化至洛阳,于灵帝时译出经典十四部二十七卷,皆为大乘之学,以《道行般若经》、《首楞严三昧经》和《般舟三昧经》最为重要。《道行般若经》乃中国般若系经典最早的译本,其后魏晋玄学兴起,般若思想能相应盛行,此经居启蒙之大功;《首楞严三昧经》和《般舟三昧经》是介绍大乘禅观的著作。其中,《般舟三昧经》又为阿弥陀佛信仰传入汉地的开始。支谶的译典,为后世大乘佛教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综观中国佛教初期的弘译可分为二系:一为安世高小乘禅数阿毗昙系,二为支娄迦谶大乘方等般若系。这是由于时当印度大小乘兼畅之世,所以汉末二大译师实代表印度佛教的两大系统,也可以说中国一开始所接受的佛教便是兼具大小乘,这是中国佛教初传的特色。

佛教最初传入中国,因文化背景全然不同,故被视为与当时流行的黄老神仙方术同类,仅通行于少数的王公贵族之间,如楚王英「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图之仁祠」、桓帝「宫中立黄老浮图之祠」。尔后,在社会政治上,宦官外戚斗争为患,天灾时起,黄巾起义,军阀混战而民不聊生;在学术上,两汉儒家困于「经学考据」、「谶纬合流」而抑郁难抒。因此平民、士子在长期生活悲苦、心灵困顿之时,佛教的无常及因果观,纾解了他们的情绪,而方等般若的精深更启迪了他们的思想。所以,到了汉末三国时代,佛教逐渐由上层遍及民间,由少数人逐渐扩展到多数人,弘化地区也由洛阳、长安往南方开展。

(内容源于佛光教科书)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云愁海思 云愁海思

云愁海思成语名称云愁海思成语拼音yún chóu hǎi sī成...

云悲海思 云悲海思

云悲海思成语名称云悲海思成语拼音yún bēi hǎi sī成...

云愁雾惨 云愁雾惨

云愁雾惨成语名称云愁雾惨成语拼音yún chóu wù cǎn成...

云梦闲情 云梦闲情

云梦闲情成语名称云梦闲情成语拼音yún mèng xián qí...

云收雨散 云收雨散

云收雨散成语名称云收雨散成语拼音yún shōu yǔ sàn成...

最新文章
佛教:整部心经的核心思想 佛教:整部心经的核心思想

佛教:整部心经的核心思想,就在这句话上!心经的...

佛教:给佛供水时,做到这 佛教:给佛供水时,做到这

佛教:给佛供水时,做到这样几点,便能功德无量在...

佛教:福报修行的方法很多 佛教:福报修行的方法很多

佛教:福报修行的方法很多,不知道这一点,轮回在...

佛教:福报有限,做好这三 佛教:福报有限,做好这三

佛教:福报有限,做好这三件事,福报只多不少,南...

佛教:拜佛拜菩萨,生活中 佛教:拜佛拜菩萨,生活中

佛教:拜佛拜菩萨,生活中做不到这2点,多拜也无用...

佛教:若闻这尊佛的佛名, 佛教:若闻这尊佛的佛名,

佛教:若闻这尊佛的佛名,将不堕恶道,但是不是谁...

佛教:拜佛放置“供果”之 佛教:拜佛放置“供果”之

佛教:拜佛放置“供果”之时,谨记这两个字,福报...

佛教:摆放供果时,牢记这 佛教:摆放供果时,牢记这

佛教:摆放供果时,牢记这两个字,功德无量!许多...

佛教:生活中千万不要伤害 佛教:生活中千万不要伤害

佛教:生活中千万不要伤害这五种人,折损福报,南...

佛教:生活先苦后甜,菩萨 佛教:生活先苦后甜,菩萨

佛教:生活先苦后甜,菩萨都感应得到你的功德,南...

友情链接

手机版 网站地图